首页 中医常识 中医脏腑辨证:心及心病辨证-防治

中医脏腑辨证:心及心病辨证-防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凡机体气血阴阳的改变皆能影响心主神志及主血脉的功能。而心又为君主之官、元神大主。心脏机能的改变又引起五脏六…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凡机体气血阴阳的改变皆能影响心主神志及主血脉的功能。而心又为君主之官、元神大主。心脏机能的改变又引起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正如《黄帝内经》所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所以说,心既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又为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

01  预防

预防心脏疾病的关键是情志的调护。中医学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心主神明,主司一切思维活动。凡七情太过皆能伤及君主之官,从而引起脏腑间的气机紊乱。所以平时养生应注意调神养性,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即言心的生理特征是喜宁静,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体内真气和顺。除此之外,要想做好养性、调神,一定要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以及提高人体自身心理调摄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传统气功中的练意调神内容,也含此原理。

02  治疗

心病包括十大证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心主血脉的病变,二为心主神明的病变,都以气血阴阳失调为病变基础,由于心脏有心包外卫,故其病因多以内伤为主。如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汗吐下太过,病后失调,忧思过度,暗耗心血,都可导致心阴虚以及心阳虚。心阴虚的主要病机为心血亏耗,心阳虚的主要病机为心气亏损,两者都可引起心神不宁等神明失用的表现。心阳虚证可采用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以复心阳;心阴虚证可服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以定心志。若为思虑太过,气机郁结,津液凝聚,成痰生火,痰火上扰,或气滞脉中,瘀血阻络,饮邪阻遏心阳,而又可见心之实证、热证,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若为痰凝心脉,则当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化痰散结,宣痹通阳;若寒饮阻痹心阳,则当使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散寒通阳,宣痹止痛;心血瘀阻则当行气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中医脏腑

总 结

心乃脏腑中的重要脏器,《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藏神,又主血脉。心之阴阳协调,心血充足,心神健旺,则心功能正常,气血流畅,能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灌溉于四肢九窍百骸,人体方能生化不息,具有正常的生命活动。若心君不健,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可使气道闭塞,形乃大伤,人体乃病。具体临床上多表现为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功能的失常,如心悸、心痛以及神志错乱、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

01  血脉方面

寒则血液凝滞而心胸闷痛,四肢厥冷;热则血液妄行而面肤色赤,出血;虚则运行无力,血流不畅,脉微或涩;实则循环不良,血络阻滞,血不流而脉不通,瘀血为害。

02  心神方面

寒则心神不足、神情沉静而蜷卧欲寐,甚则阳气暴脱而神志不清;热则心神失守,神情浮躁而烦扰不眠,甚至谵语妄言;虚则神疲懒言,萎靡不振;实则嬉笑无常,悲不自胜或癫狂。汗为心之液,大汗之后而又亡心阳,心火上炎则舌赤烂痛,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尿赤涩痛。

心为阳脏而主通神明,居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阳脏,又称火脏。火性光明,烛照万物。其以阴血为体,阳气为用。心之阳气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脉通畅固需心阳的温煦和推动作用,但也需心阴的凉润与宁静作用。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只有心阳心阴协同作用,心血才能循脉运行通畅,精神才能内守,既无亢奋也无抑郁。倘若心的阳气不足,失于温煦鼓动,既可导致血行迟缓、瘀滞不畅,又可引起精神委顿、神志恍惚;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可致血行加速、精神虚性亢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穴位大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xueweidaquan.com/2386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