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碧,为茎,气味芳香,故而可入肝、胆两经,通肝、胆经络,促肝、胆湿热早日消散。
每个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自己的宝贝出生。然而孩子出生后,很多的麻烦也随之而来。几天之后,有些婴儿皮肤开始发黄,出现黄疸。好在现在医院技术先进,只用仪器在婴儿额头上照一下,便可以得出具体的黄疸数值,从而判断孩子的黄疸是否严重,是否需要治疗。
大多数婴儿的黄疸几天后都会自动退去,但也有不少婴儿的黄疸居高不下,需要留院观察。我两个可爱的侄子出生时,黄疸都曾经偏高。说说我的经验吧,希望对年轻的父母们有所帮助。
第一个侄子出生的时候,我焦急地等在剖腹产手术室门外,祈祷母子平安。还好,一切顺利。但不久小侄儿的一只眼睛上便糊满了眼屎,我轻轻给他拭去,可是不到两小时,眼屎又生出来了。
出生后眼屎多也预示着小侄儿的高黄疸,家人不得不再次把孩子送进医院接受蓝光的照射。
按照中医理论,黄疸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就是肝胆湿热。孩子刚刚出生,吃的只有母乳,并没有受到任何外在因素影响,肝胆湿热从何而来?那只能是她母亲的湿热体质所导致。
人的体质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产后一般要给产妇喝老母鸡汤来补养身体。我征询弟妹的意见:如果想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孩子,那就不能喝鸡汤,要改吃清淡之品;如果改用奶粉喂养孩子,那就炖足量的老母鸡汤给她补养。为了孩子,弟妹选择了前者,整个月子里都没有喝鸡汤。
我其实是更希望弟妹用奶粉喂养孩子的,因为人的体质是不容易改变的,即使弟妹不吃生湿生热的犯忌食品,她的体质改变也需要很长时间。她执意要母乳喂养,那么也只能接受她的决定,毕竟她才是孩子的母亲。
住院10天后,变得白净的小侄儿平安归来。回到家后,立即改为母乳喂养,结果也就四五天的时间,小侄儿黄疸再次出现,而且这次连脚心也开始发黄。家人再次带孩子去医院,医生认为有可能是胆总管闭塞,因胆汁无法循正常途径疏泄,所以表现为黄疸。胆总管闭塞,多么可怕的概念……不,没有哪个母亲能够接受这样的现实,当时,弟妹立即抱着孩子回了家。
那几天,我让弟妹停止母乳喂养,改喂孩子奶粉,同时让她自己煎药服用。至于孩子,则单用茵陈煮汤给他喝,每次10毫升,每日两次。这样简单的处理后,侄子的黄疸渐退。10多天后恢复母乳喂养,侄子的黄疸也没有复发。
关于茵陈和鸡汤,等一下再解释,现在来看我另一个侄子的情形。
他是我最小的侄子,2006年10月5日出生。孩子出生时各方面发育良好,10月7日出现黄疸,7日检查黄疸值为10,8日检查为13.5,医生要求把孩子送入新生儿病房,于是,家人马上打电话给几千里之外的我。
我嘱咐家人买茵陈10克,煎水约50毫升,每4小时给孩子喂一次,每次10毫升;同时给侄儿停喂母乳,只喂奶粉;到下午时,请医生再给孩子检测一次,如果数值继续升高,那就立即送入新生儿病房;如果数值不再升高甚至下降,则不必送去治疗,先观察再说。
下午两点,小侄儿的黄疸降至12.9,次日早晨降至12.5,于是当天他就随妈妈一起出院回家了。
回家后,我让家人继续给孩子喂茵陈水,方法同上,另外再用云南白药给他外敷肚脐。同时我还给孩子的母亲制定了严格的食谱:牛肉、土豆、鹌鹑、赤豆、莲藕,并叮嘱她尽量少吃鱼和猪肉,同时每天用芹菜(西洋芹)半斤煮水喝,以消除体内积累的郁热。
采取上述措施之后,孩子的黄疸一天天减轻,10月25日我打电话询问,得知小侄儿的黄疸已全部消退,家人说,孩子胖嘟嘟、粉乎乎的,各方面都很正常。
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黄疸,因为母亲在怀孕期间一般会吃大量的肉类、水果和零食,这样很容易使体内滋生湿热,孩子在母体内湿热熏蒸的环境中长大,出生之后又吃着母亲湿热很重的母乳,自然容易出现黄疸。
按照中医理论,茵陈是治疗湿热的良药。《本草纲目》记载:“茵陈,气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书中还说茵陈“昔人曾为莳为蔬”,就像现在市场上的茼蒿、蓬蒿之类,药效十分好,而且还是食用佳肴,相对平和,正因为如此,我才敢让幼小的侄子服用少许,以加速黄疸的消退。
西洋芹,色碧,为茎,气味芳香,故而可入肝、胆两经,通肝、胆经络,能使肝、胆湿热早日消散。这个侄子的母亲曾有长期食用烧烤食品从而导致咽喉频繁发炎的经历,虽然后来她很注意饮食,但体内长期积累的郁热不经化解,哪会那么容易自然消失。她又是产妇,最好少服药物,所以我选了平常食用的西洋芹煮水让她服用,以加速体内郁热的消散。
另外,“鱼生火,肉生痰”,这是中国人的古话,所以我要求她少吃猪肉、鱼和鸡肉。鸡为巽木,助肝火,《本草纲目》记载:“鸡性补,能助湿中之火,病邪得之,为有助也。故湿热之人,鸡为禁忌。”
其实,任何物种都有它自己的神奇之处,并无所谓的优良、劣等及有害、有益之分。对别人有害的,对于你也许正好是补益佳肴。我曾数次使用鸡汤治疗顽疾,此是后话,大家在这里只要记住一点:如果新生儿出现黄疸,而母亲又要坚持母乳喂养,那就一定不要食用鸡汤。
猜你喜欢
版权声明:文章摘自《不生病的智慧2》栾加芹著,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