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士闲聊 栾博士:别剥夺孩子的探索的权利

栾博士:别剥夺孩子的探索的权利

昨日一群人去种麦冬,我的小女儿也去。 种麦冬需要先刨个小坑,栽苗,然后培土。看着我们这些大人干活,我的小女儿也兴致冲冲地,提把铁锹,东挖一下,西挖一下。 看到她这么做,有几个人便笑…

栾博士:别剥夺孩子的探索的权利


昨日一群人去种麦冬,我的小女儿也去。

种麦冬需要先刨个小坑,栽苗,然后培土。看着我们这些大人干活,我的小女儿也兴致冲冲地,提把铁锹,东挖一下,西挖一下。

看到她这么做,有几个人便笑,觉得她做的实在不好;我的母亲,更是立即开口说,“别做了,去玩别的吧,瞧你做的—-”,母亲没有说完,便被我打断了,告诉她,我的小女儿做的很好,小孩子么,不要拿大人的眼光来要求她。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她,她当然做的不好,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以一个孩子的标准要求她,那么,她这是主动学着做事,主动摸索经验,她这是很好的了—假以时日,她肯定能够做的很好。

跟大家聊这个事情,是因为这样的现象,在社会上非常普遍。

很多家长,在孩子初始学做事的时候,便认为孩子做不好,还是不要做了,等大了再说吧—–他们动不动就说的话是“你不会,别做了,瞧你做的什么样”,诸如此类的等等。

看上去,孩子做不好,就不让孩子做,仿佛没什么—-却不知道,这可绝对不是没什么,而是“太有什么了”。

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过,成年以后,人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人,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做,都会做。

以龙之神为例,他和我结婚之初,买回一本装潢类的书,琢磨几天,便自己去买回沙子、水泥、地砖、亲自给家里铺地砖;他还买了一把小钢锯,一把裁纸刀,一把凿子,又买了一堆木板回来,自己设制家具打家具—–反正,他觉得没什么他不会的,就那么点事么,多琢磨琢磨就会了。

以我为例,我从来是觉得:人家会的,我为什么不会—-也不需要跟人家学多少,就比如织毛衣,学了一下平针和上下针,我就认为我自己肯定能织出完整的毛衣来。什么领口袖口,根本不用问我,自己试试就知道了—当然,不会一下子就织得很漂亮,但根本不用问人,自己琢磨多试几次,就会很不错的。

一类人,觉得自己没什么事情能做的,只会做自己手头做熟了的事情。

这类人的口头语或心理想的往往是“人家可是专家,我又没学过,怎么会呢”。最简单的比方,就比如说有人没熬过粥,告诉她熬米粥,要是我,听说熬米粥,那么,就这“熬米粥”三个字就足够了,立即就会去实践—–但持那种自己没做过,就不会做的人,往往会问“买什么米、用什么锅,放多少水”—诸如此类,问不完的问题——-给我的感觉常常是“累不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难道就不能自己去试试吗,自己去做点决定吗,什么都要学”。

我很早以前就注意到成年以后,人与人之间的这巨大的差异,并且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不是别的,而是小时候,在人的成长时期,父母或者祖父母对于孩子做事的态度。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很有好奇心的,都很愿意去尝试—–当然,这种尝试,初始肯定是不可能做好的。于是,这个时候,父母或者祖父母就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别做了,看看你就做成什么样子”,另一种是“孩子么,做不好才是正常的,但正是学习时期,要多做,以后就能做好了”。

显然,第一种情况,孩子在尝试的时候,屡次被打击,甚至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到成年以后,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会,看到什么都心生胆怯,觉得别人是专家,而自己得好好学习—-不敢有一点半点的主见,就连熬粥这样的再容易不过的小事,都会被搞得无比复杂。—-这样的人生,当然是胆怯和沉重的。

也显然,第二种情况,孩子在尝试的时候,尽管做不好,但是被鼓励,于是,强化了幼年时期对什么都感兴趣,觉得自己什么都会的心态。成年以后,看到人家会做的东西,便以为自己也天生就会做—-简单看看,便去自己琢磨了,虽然开始不够尽善尽美,但很快就能够做的挺好且能够更多创造—-这样的人生,当然是轻松的,充满自信的。

因为孩子做不好便剥夺孩子探索的权利,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那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隐患无穷。—-这点,一定要好好注意。


栾博士:别剥夺孩子的探索的权利

版权声明:文章摘自栾博士养生论坛,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穴位大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xueweidaquan.com/1116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