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丸无名低热时该用的补药
最早出处:金代《脾胃论》
使用历史:98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补中益气丸是由“补中益气汤”衍生过来的丸剂,后者是金元时期的名医、中医脾胃论创始人——李东垣的代表方子。李东垣之所以特别重视脾胃,乃至创立“脾胃论”,因为他当时身处金元战乱时期。我们看过的很多史书或武侠片,都是记录那个时代的动荡,百姓生活不安稳,颠沛流离,大多数人饥饱无常、居无定所,每个人都感到危机重重,这种背景之下,脾胃病就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中医讲,“火生土”,属于火的心,是属于土的脾胃的“母亲”,“母亲”生病了,一定会殃及“孩子”。动荡的年代中,人们的情绪肯定不稳定,就是中医里的“心”出了问题,因为中医的“心”和情绪有关。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食欲、消化都会好,当一个人万念俱灰、哀莫大于心死的时候,他肯定是茶饭不思的。
“文弱书生”常备的药物
生活只要一动荡,身体中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脾胃。脾胃就是西医讲的消化系统,它对情绪的反应比身体里的任何器官都敏感,因此,医学上甚至有“腹脑”的概念,这个理论提示着,人体的胃肠可以敏感到和大脑相比的程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迈克尔·格肖恩在他的论著《第二大脑》中提出: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负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这个腹脑就是位于胃肠壁的神经丛。
在一次手术中,中国的一位脑外科医生王锡宁发现,人体的脑组织外观上的皱褶,竟然与肠组织外观的皱褶惊人地相似……凡此种种都证实了消化系统,也就是中医说的脾胃是最容易受情绪、心理影响的。
比如我们已经坐在餐桌前了,突然听到一件悲伤的事情或紧张的消息,就算面前摆的是你最喜欢吃的菜,你也肯定胃口全无,这也是俗话说的“添堵”吧。试想一下,这只是一顿饭,如果好几年的时间,人始终处于这种紧张的、悲伤的、不安定的状态中,他的脾胃肯定要受到严重的伤害了。李东垣就目睹了当时的不安定生活对时人脾胃之气的影响,所以“补中益气汤”也就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适合吃补中益气丸的人,平时劳心劳神的比较多,长年的用脑影响了脾胃的功能,所以补中益气丸应该也是“文弱书生”常备的药物。
俗话说,“医如其人”。意思是医生看病开方的风格和医生的个性很相像。古籍上记载,李东垣为人周全,自律性强。有人不相信他的操守,一次请客时特意让妓女挑逗他,李哪受得了这个?把被妓女拽过的衣服扔掉之后愤然离席,恪守他的严谨气质。
他的方子也很像他本人,都开得稳健、周全、缜密,作为长期调养服用往往是安全的,如果要通过补中益气汤改善脾气虚的体质,要服用一两个月,因为脾气的伤害虚损也是“冰冻三尺”之寒,是漫长的动荡生活的恶果。
但是,如果仅仅按照补中益气丸药品说明书上的主治去使用,比如仅仅用这个药治疗胃下垂之类的因为消瘦导致的器官下垂,就损失了这个经典名方的珍贵价值。因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这个方的注释是,“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如果能理解这一点,很多难治病都可以用这个老药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