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穴位 神阙穴定位及功效:温胃肠、利小便、调月经

神阙穴定位及功效:温胃肠、利小便、调月经

神阙”敷药,温胃肠、利小便、调月经 穴名: 神阙 归经: 任脉 位置: 在腹中部,脐中央 穴性: 温中散寒、回阳固脱、利尿消肿、调理月经 主治: 1.虚寒性胃肠道病症;2.呼吸系统…

神阙”敷药,温胃肠、利小便、调月经

穴名:

神阙

归经:

任脉

位置:

在腹中部,脐中央

穴性:

温中散寒、回阳固脱、利尿消肿、调理月经

主治:

1.虚寒性胃肠道病症;2.呼吸系统病症;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4.其他病症;5.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每个人的腹部都有一个肚脐。中医学认为:肚脐是人生命的根蒂,一个人在成形之初,是以胎儿的形式寄生在母体,就是靠脐带与母体相连,吸取营养,才得以生长、发育、不断长大。

肚脐也是一个穴位(神阙),属于人体身前正中线的任脉。“阙”意为宫门,穴当脐中,胎儿由此处获取母体营养而具形神,喻为“元神之阙门”。可见,肚脐也算是人的“生命之门”了!人出生以后,它在人体担负的传输气血的功能依然存在,是联系先天之根(脐下——下焦肝肾)和后天之本(脐上——中焦脾胃)的桥梁和枢纽。

一、定位取法

神阙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二、治疗作用

穴性:温中散寒、回阳固脱、利尿消肿、调理月经。

神阙的主治,以消化系统病症,尤其是虚寒性病症为主,并有升高血、救治虚脱,补中益气、提升内脏,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神阙是全身要穴之一,主治范围:

1.虚寒性胃肠道病症:

用灸法或热敷神阙穴,可以治疗急慢性、虚寒性腹胀、腹痛、腹泻、消化不良、便秘、脱肛等消化系统病症。就在前不久,我的小重孙吃了2块西瓜之后,又吐又拉,拉出来的就是完全没有消化的西瓜瓤。孩子的奶奶准备送孩子上医院打针挂水,我说没有必要,只是将双手搓热,在肚脐上做顺时针摩腹5~6分钟,从下到上捏脊几个回,很快就安然无恙了。

2.呼吸系统病症:

慢性咳嗽哮喘

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小便失禁,小便不利、尿潴留(尤其以外伤、术后或产后尿潴留为佳),水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出血、产后出血不止等。

外伤、术后或产后尿潴留,即外伤、术后或产后出现的小便不通,临床甚为多见。取葱白一段、田螺(大者1只、小者2只)去壳取肉,共捣烂如泥(可酌情加入冰片2~3克或麝香0.2克),外敷于肚脐上,纱布固定片。一般5~10分钟即可排尿。

对于产后出血不止,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第1版《针灸学》中记载:产后灸之,可助子宫收缩而止血。”

4.其他病症:

可调治潮热盗汗、四肢发凉、怕冷,并能救治低血糖低血压、虚脱(休克)、晕厥、不省人事。《万病回春》中说:“卒中暴,灸脐中百壮。”

5.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双手搓热,捂住肚脐,并在穴上实施小范围的按摩旋揉,少则1~2分钟,多则3~5分钟,每日2~3次。

三、操作方法

本穴因系瘢痕组织,内中多藏污垢,不易消毒,针后易发感染,故在古代被列为禁针穴,而以指压、按摩(顺时针摩腹)、灸法(隔姜灸、隔盐灸)、拔罐和穴位敷贴(也称“天灸”)为主。

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细后填入脐窝,或将药粉加适量的水(醋、蜂蜜也可)调和后制成饼状,盖在肚脐上,这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叫做“敷脐疗法”,简称“脐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其简便有效,故而流传至今。现代解剖学证实:肚脐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其表皮角质层最薄,而且皮下没有脂肪组织,通透性能好,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组织十分丰富,能很好地吸收和传导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并将药力随经脉气血的流动而布于全身,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有实验证明,将黄连水滴入脐中,或者把大黄粉用水调敷肚脐,不久口中即有苦味出现。

由于脐疗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经济实用、适应证广、安全无毒副作用,不但能治疗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也有养生保健作用,深受中老年朋友的欢迎。因为毫无痛感,对于妇女、儿童尤为适宜。

在国外,我还碰到有人把我给他的人丹捣碎贴在肚脐上,也起到戒烟作用的。为什么?肚脐归属任脉,而任脉是起始于小肚子里面,经肚脐眼一直向上,经过咽喉到达口腔(舌下)。这种传导作用,能使敷在肚脐的仁丹起到同含在舌下一样的作用。

这里,介绍部分容易实施的脐疗方法,供读者临症选用。

1.指压、按摩:由于肚脐穴位的特殊性,指压一般采用双手拇指以外的四指合力按压旋揉法;或者将手掌搓热,按顺时针方向摩腹,小儿摩0~60下,成人摩100~200下,或以腹内有热感为宜。

2.拔罐法:直接在肚脐部位拔罐10分钟左右(图5-1)。适用于治疗寒性胃痛、腹痛、呕吐泄泻和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肠炎、支气管哮喘、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性病变。用拔罐法治疗荨麻疹,每日1~2次,多1周内(4~6次)可以治愈。

3.伤湿止痛膏贴脐法:取4厘米×4厘米伤湿止痛膏一块,贴于脐上,祛除湿、活血止痛之功。可用于治疗寒湿腹痛、腹泻等。

4.风油精涂脐法:将风油精数滴滴于脐中,外贴伤湿止痛膏。治疗寒腹痛,效果快捷显著。

5.十滴水滴脐法:将数滴十滴水滴于脐中,外贴伤湿止痛膏。有解暑秽、止吐止泻之功。用于治疗暑热腹痛、呕吐泄泻。

6.盐熨法:将食盐炒热后撒满脐部,上置热水袋热敷。有温中散寒、止吐止泄、回阳固脱作用。主治寒性腹痛、呕吐、泄泻、大出血或产后休等。

7.隔盐灸法:将细净食盐填充于脐部(为加强透热作用,也可以将食盐先炒至温热),上面再加放一块薄姜片(事先用干净牙签或无菌针具刺若干孔眼)和大艾炷连续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烫伤皮肉或衣物;同时还能加强疗效。

隔盐灸只适于在脐部施灸,有温中散寒、扶阳固脱作用,多用于治疗虚寒性腹痛、呕吐、泄泻、虚脱及产后血晕等症。

8.隔姜灸法:把生姜切成2~3毫米的薄片,用针穿刺无数小孔,盖在肚脐上,将艾绒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隔姜灸有温中散寒、止呕止泻作用,主治寒性腹痛、呕吐、泄泻。《护理杂志》1960年第1期报道:灸治小儿肠胀气45例,显效41例,一般灸后1~5分钟即开始排气。

9.隔葱灸:葱白30克捣烂,敷于脐部,上置艾绒,点燃施灸。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作用,可治风寒感冒、寒性腹痛、泄泻、小便不通。

10.隔蒜灸:将蒜头(紫皮独头蒜最佳)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用针刺无数小孔,盖脐上,再将艾绒放蒜片上点燃,待口中出现蒜味即止。用以治疗小儿脐风、疮疡痈疖、无名肿毒等。

11.蒜泥敷脐法:大蒜瓣3~5个,捣烂成糊状,敷于脐部2小时左右,外用纱布、胶布固定。可治痢疾腹痛。

12.田螺敷脐法:大田螺1个,捣烂后敷脐,外加纱布、胶布固定。有清热利尿作用,主治小便不通、湿热痢疾等。

13.风寒感冒(头痛、怕冷、发热、咳嗽白痰、喷嚏、流清涕、口不干渴、小便不黄):葱白50克,胡椒1克,共捣烂敷脐,外用纱布固定。再用热水袋在纱布上热敷。每日1次。

14.自汗、盗汗:白天出汗称“自汗”,夜晚睡觉中出汗称为“盗汗”。用五倍子粉或首乌粉0.5~l克,加水或醋调成糊状,做成小饼敷于部。每日1次。

15.寒性腹痛(喜暖、喜按者):胡椒粉0.5~1克,用水调成糊状,部疼痛时敷之。

16.腹泻:胡椒粉1克,直接撒在脐上,外贴伤湿膏;或撒在大米饭饼敷脐。每日1次,敷1~3次。

17.小儿腹泻:丁香粉、肉桂粉各0.2~0.5克,混合后加温水调成糊敷脐。成人腹泻者药量加倍。

18.尿闭:葱白1段,田螺1个,捣烂后加冰片、麝香各少许,敷脐,加纱布、胶布固定;鲜车前草20克,捣烂后敷脐(适合于孕妇尿闭)。

19.小儿夜啼:五倍子1.5克,朱砂0.5克,共研细末,加陈细茶末适,搅拌均匀,加水成饼,敷于脐上。每日1次,5次左右可愈。

20.痛经:白芷、五灵脂、青盐各10克,共为末,每取5克,填于脐,加盖老生姜1块,以纱布固定。2日1次。

21.闭经:白胡椒、黄丹、火硝各4克,共研末,水调成饼,贴脐上,布固定。每日1次,连敷3次。

22.白带:白芷20克,芡实、桑螵蛸各30克,共为细末,用米醋调成状,取适量敷于脐中,外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续5天。

23.妊娠呕吐:半夏、丁香各15克,共为细末,以生姜汁调为糊状,脐。连敷1~3天。

24.胎动不安:白柠麻根内皮适量,捣烂敷脐,外用布带固定,胎安之。

25.产后血晕:葱白根、蜂蜜各适量,捣烂敷脐,连续3天。

26.子宫脱垂:杜仲、枳壳、蓖麻仁各30克,研末,用醋调敷。每日1次,连续5~7天。

27.皮肤瘙痒:拔火罐,或者取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等量,研末,填于脐中。每日1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穴位大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xueweidaquan.com/2503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