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穴位 风池穴的定位及功效:祛风止痛、调养五官

风池穴的定位及功效:祛风止痛、调养五官

祛风止痛、调养五官的风池穴 穴名: 风池 归经: 足少阳胆经 位置: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穴性: 祛风解表、清利头目、调养五官、镇…

止痛、调养五官的风池

穴名:

风池

归经:

足少阳胆经

位置: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穴性:

祛风解表、清利头目、调养五官、镇惊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

1.头面、五官病症;2.神志病症;3. 风邪为患的其他病症

风”即风邪,“池”指凹陷。该穴在后项两旁凹陷如“池”,风邪从此入,又主治一切“风”病,故名“风池”。

一、定位取法

风池在后项部发际上1寸,枕骨下两侧凹陷中(图2-1);或后发际正上1寸(风府穴)与耳垂后凹陷(翳风穴)连线中点。风池穴有两种简单的取穴方法:①将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分别放在后枕部的两侧,然后将手轻地往下滑动,滑到后发际上1寸处时你会感觉到手下两边分别有一个凹陷,同时感觉拇指和中指有被堵住,滑不下去了,这个地方就是风池穴;②将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分别放在后发际边缘两侧,然后将手轻轻地往上移动,当手指被枕骨下方自然堵住推不上去了,这个地方的凹陷处就是风穴。

二、治疗作用

穴性:祛风解表、清利头目、调养五官、镇惊宁神、醒脑开窍等多种防治疾病作用。

风池是全身要穴之一,主治范围:

1.头面、五官病症:

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项背疼痛、落枕颈椎病,面瘫,近视、夜盲、色盲、白内障、青光眼、视物昏花、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视神经萎缩,中耳炎、耳鸣鼻炎、鼻出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等。

风池穴调治项背疼痛、落枕、颈椎病,都是这个穴位的局部治疗作用,是针灸学“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的体现。而且它治疗的头痛同百会穴一样,也是全方位的,正面、侧面、头顶、后项部等都适用。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位于后项部,而且它所属的胆经经脉既经过了前额、头顶,也分布于侧头部,又体现了针灸学“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学术思想。

至于它能够调治大量五官病症,则是由于穴位深处有诸多神经和细小络脉,同各个五官组织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建国几十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医护人员就一直应用皮肤针叩刺风池穴为主,防治少年儿童假性近视;日本针灸专家马场白晃深刺风池穴治疗白内障取得良好效果;我在针灸临床中也常常用本穴配眼区和小腿上的光明穴(足外踝高点5寸)治疗近视、眼底出血、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病症。

2.神志病症:

神经症、失眠、健忘、癫狂、痫症、癔症、抑郁症,中失语、延髓麻痹、共济失调、走路不稳。

风池穴接近小脑和延脑,所以能治疗一系列神经系统病症,例如中风后遗症导致的延髓麻痹、吞咽困难、喝水打呛。风池在针灸临床上是主穴,在家庭康复调理中也是主穴。可以配合下巴颏儿下面的廉泉穴(仰头,下巴颏儿尖端与喉结连线中治疗小脑共济失调、走路不稳时,风池更是主穴,因为这里同解剖学的“平衡区”十分接近。这种病人宜用风池穴配用上肢主管人体阴阳经脉平衡的内关穴(掌面腕横纹中点上2寸)和外关穴(腕背横纹中点上2寸),以及下肢主管人体运动的申脉穴(足外踝下凹陷处)和照海穴(足内踝下凹陷处)。每穴掐揉或按摩5~10分钟,每日2次。

3.其他病症:

热病、伤风、感冒高血压,皮肤病等。风池穴之所以以“风”来命名,就是因为本穴善于治疗风邪为患的病症。例如伤风、感冒、热病,以及风邪为患引起的以瘙痒为主症的皮肤病等,有很好的祛风散寒或祛风清热、祛风止痒作用。

三、操作方法

风池穴的指压按摩手法各式各样,有单手压捏法(对侧,图2-3)、单手拇指与四指对捏(简称“拿风池”,图2-4)、双手拇指对按法(图2-5)、双手四指按揉或叩击法(同侧,图2-6)、皮肤针叩刺(光头还可以用皮肤滚针)等。指压、按摩可伴随一定的揉动或提拉,使之产生酸、、胀等感觉,拿捏的时间及用力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而定。

手指叩击时,五指自然屈曲呈爪状,指尖对准穴位快速叩击,至头皮有发热、发麻感为宜;也可以用掌中宝或五指“干梳头”的方法(图2-7,图2-8),先从前发际向后梳至后枕部风池穴及风池穴下0.5寸(“健脑”穴)至1寸(“供血”穴),再从鬓角绕耳后梳至风池穴。通过刺激头部穴位,让头部的血流供应增加,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状况,从而促进大脑的思维,维持大脑的记忆能力。一整套操作下来,你会感到头目非常的醒、明晰。头部叩击术每天早、晚可以各做1次。

因穴处有头发,并接近延脑,故一般少用灸法。若灸,则实施艾条灸、隔姜灸或艾灸器灸,时间不宜过长。

1.艾条灸法: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距皮肤约2厘米),每穴温和灸5分钟左右,以穴处感到温热舒适为度。轻者每日1次,重者日灸2~3次。如预防感冒,则每日1次,连灸3~5日。

2.艾炷隔姜灸:

患者俯卧位,切生姜1块,厚2~3毫米,用针穿孔若干置于穴上,另将艾绒做成如枣核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放在生姜片上,从艾炷顶端点燃,燃完1个,即为“1壮”,再换新艾柱继续灸。每穴每次3~5壮。轻者每日1次,重者日灸2次。

3.温灸器灸: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采用各种温灸器固定在穴位上施灸。每次10分钟左右。已病可治,未病能防。

4.电吹风灸: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用市售电吹风的热风对准穴位施行“吹灸”。每次每穴5~10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微微出汗为度。但非风寒或寒邪侵袭导致的头、脑、鼻疾患,不可轻易施灸,易助热上扰,引起头昏脑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穴位大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xueweidaquan.com/2500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